太平公主也做好了,废黜不行,就兵变的打算。若不趁这个时候,一举拿下,就算留下府兵也无用了。
一旦,李隆基登基为帝,就算兵变,总有更多制约。他又并非少帝,无甚根基。
若非如此,为何李旦原太子自愿退位,让给李隆基呢?不就是担心,另一个玄武门之变被杀?主动退位,至少还能保住小命,以亲王身份享受富贵。
刚看到天幕直到诗作,武平一都深感安慰:“她恢复昭容品阶而葬,又有文稿收录传世,想必后世也能记住上官昭容。”
而武平一听到婉儿在史书上如此评价,同样觉得惊天霹雳。唐隆之变发生时,韦后也扶持了幼帝,之后少帝退位给了唐睿宗李旦。
而在唐隆之变中,婉儿和韦后等人一起被杀,李隆基称为误杀。镇国太平公主多次向唐睿宗求死后哀荣。
武平一怒气冲冲:“还说什么她和韦后是一党。她都以死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还要怎么谏言?难道世事可以这样歪曲吗?”
恍然间,他突然明白,正是因为上官婉儿忠君,又无过错。所以有意杀了她的李隆基,为了身后名,尽力描补,将她的死变作死有余辜。
不然,唐睿宗在位,上官婉儿是忠臣枉死。而后,上官婉儿就变成死有余辜?
而安乐公主的丈夫是武三思的儿子。两派因为废立太子李重俊,闹得沸沸扬扬。上官婉儿都死谏,阻止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还和武三思和和睦睦?
而李隆基的发妻王菱看到天幕中,废弃发妻等事情。她也不由震惊,更没想到自己前不久刚在诛杀韦氏的时候立功,如今就得知丈夫登基后废弃自己之事。而看以后,他还做出一日杀三子,抢夺儿媳之事,王菱更觉心如死灰。
“李郎竟如此狠心。”王菱不经意间已经咬破嘴唇,鲜血淋淋。
若说之前,她还开心地想着日后帝后的美梦,看到安史之乱还暗暗祈祷,这事不要影响李郎登基。
如今,她只觉得可笑,原来自己也不过一个随意废弃的发妻罢了。她自认行事章法,皆是向长孙皇后学习。可是,就算贤惠如长孙皇后,也要丈夫不废弃才行。
“若是皇后被废,只怕家族也逃脱不过衰亡。”
王菱心中也满是酸楚,却慢慢化作怒火和斗志。自己还有哥哥和老父,倘若一家覆灭,难道今日还要跟着李隆基再沉沦下去?如此薄情寡恩之人,还能怎么和他共富贵?哪怕真的生了儿子,都等不到儿子登基,就一天之内被李隆基杀了,岂不是更可怕?
而她的双胞胎哥哥王守一,看到天幕如此,也震惊不已。他安慰了一下父亲,便立刻商议要不要把妹妹接回来。
王菱本也是他们将门虎女,是王家的女儿,如何能看着她被这般对待?本想家族富贵,看这下场,还不参与这皇家之事。本朝上一个被废的皇后,也姓王。
而各个臣子心中也有些惊讶了。若论情谊,自问不如太子妃。若论恩情,不如太子妃之父。
而且,本朝皇帝虽有喜欢美人,有娶了先皇妃子的,有继承兄弟夫人的,也没人做得出强迫儿媳之事。什么美貌的女人找不到?
难道,他就不担心儿子造反,再来个逼宫,乃至于玄武门之变?毕竟唐中宗时候,因太子废立之事,也又有宫变,又在玄武门外。
南北朝
崔浩在监牢里,昏昏沉沉抬不起精神。虽然历经三朝,是历代皇帝最倚重的谋臣,但是他毕竟七十岁了。当初骤然生变,他还不明白到底到底是哪里触怒了陛下。
前些天,本来一切岁月静好,他还作为领头的重臣,带领群臣,终于修完国史。突然,陛下将他召到宫中,询问国史之事。
“《国记》都是你所写的吗?”太武帝表情不善。
崔浩猝然接受诘问,应对不清。而当时还有高允和太子一起在室。太武帝见崔浩自辩不清,勃然大怒。
太武帝以其在国史中,讥讽皇族下监狱之事,下令将所有涉及国史的一百多人夷灭五族。宛如惊天,崔浩竟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辩解,便被送进狱中。
“臣有罪。”崔浩在昏沉中,喃喃道:“但求陛下饶恕族人,老臣甘愿谢罪。”
过了会,他又流泪:“老臣为何不曾学习范蠡呢?李斯也是前车之鉴呀。”
另一边的高允想起国史之祸,也为崔浩叹息。崔浩就算有私心,未曾早日退隐。可国史之事,他并未做错什么,史书记载国家得失的事实,本就是正常。所以,他又如何能辩驳呢。
看到天幕提及篡改实录,遗臭千年。一向谨慎的高允,也免不了露出复杂的神情:“月女郎可敢于直言呀,在下自愧不如。”
也不知道陛下看到这里,是不是又勃然大怒。这句话也是在指着他的鼻子骂。但是,若是就此,能多宽恕一些性命就再好不过。
【后世的史学家们收集史料,研究过程中也有疑惑。
第一,当朝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均对上官婉儿褒奖不已。他们所写的书和序文,无一不夸赞上万婉儿为天子良辅。其辅政能力和文采,在武则天和中宗时候都是世间一绝。
可史书上虽写其辅政和文采,却又称其淫/乱宫闱,为情人善弄权力。
第二,太平公主和韦后一党不和,《旧唐书》暗示上官婉儿和韦后同党,因此一同被李隆基所杀。这样看来,太平公主和婉儿不同党派,必定关系很差。
可是,偏偏张说为上官婉儿所写《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却提及太平公主。这说明此序是太平公主所请。
这文集序中,说太平公主与昭容曾共游同宴,如今感伤物在人亡。其中称呼太平公主的时候,为镇国太平公主,为帝妹。而在唐睿宗时期,才会称呼镇国太平公主。
第三,这上官昭容的文卷是太平公主为婉儿收集而来,并专门找了张说作序。而《旧唐书》却说唐玄宗令人收集她的文稿,让张说给这本诗集做序,前后矛盾。
而时隔多年,考古学家们的实物勘探,拨开了这层迷雾。】
此时,天幕中浮现了九个篆刻字体,正是“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随后便是整篇墓志铭依次浮现,讲述了上官婉儿的一生和她的死亡。在中宗年间,因韦后想要立爱女安乐公主为储君,上官婉儿多次进谏。乃至于,最后死谏差点命丧黄泉。而后唐隆政变中,上官婉儿死于仓促之间。
【考古学家们在太平公主家族墓地中,找到了上官婉儿之墓。墓地规格尺寸按照二品官员的规格。而这篇墓志铭也为婉儿洗清了污蔑。】
唐朝
李裹儿看着天幕,心中涌现出激动和渴望。她随即奔向自己的母亲所在宫殿。韦后正和中宗在一起,两人看到韦庶人之死就已经坐立难安。前些日子,因安史之乱,他们知道后面登基的是李隆基。在韦后强烈要求之下,中宗就已经将他圈禁。
不过,毕竟他也有万名骑兵,所有最近皇城巡逻频率都提高很多。一直幽禁他,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而天幕,又告诉她们在中宗死后,自己处境会有多么悲惨。就算,中宗有儿子,韦后想要作为太后摄政,也只会被杀。
安乐公主一冲进来,就抱着父皇的膝盖,痛哭起来:“父皇,您一定要长命百岁。若没有您在,我和母亲死无葬身之地。”
韦后同样痛哭不已,自己丈夫还活着,李隆基等人又怎么敢直言篡位呢?可是,等他死了,自己最大的仰仗也没了。转眼间,变成了韦庶人。
中宗看着最爱的女儿,明白不封她为储君,她一定会和母亲一样被杀:“裹儿,纵然朕封了你为储君,仍旧会有人反对。倘若,你封了储君仍然败了,那更是……”
安乐公主急切点头;“父皇,我知道,若是这样还败了,只会死的更惨。可是,儿臣哪里还有别的选择!如果是这样,儿臣宁愿拼一把。而且,如今天幕所示,儿臣觉得更应该召见昭容回来。若有她出谋划策,我们才更有一拼之力。”
中宗看向女儿:“之前,她死谏不立你为储君,你不是非常生气?”
作者有话要说:资料引用:
1.百度百科及网页
2.知网论文
3.《新唐书》,《旧唐书》
4.《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