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祥实在忍无可忍,与陈百威商议,决定重出江湖,在香港创建一个堂口……做出这决定时,陈余祥十分痛心,他深知江湖险恶,无论是谁一旦陷入,终生难以自拔,最终都会葬身此道。
在中国,最大的黑社会组织是"洪帮"和"青帮",其中尤以洪帮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陈余祥在广州加入的组织"洪胜堂"正是属于"洪帮"。
洪帮最早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由郑成功发起,第一句秘密口号是"明大复心一",反过来即是"一心复大明",目的是反清复明,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所以这个组织就称"洪门"。
洪门后辈都知道他们的开山祖叫"洪英",其实这名字是第一代洪门前辈的总称,即"洪武门下都英雄"之意,其中当然也包括大家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内。
洪门以反清为宗旨与清朝廷势不两立。
第一个堂口,是郑成功在台湾金台山开设的"明远堂",之后派属下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及军师陈近南进入清占区发展洪门组织。
进入大陆后,蔡德忠等五人即与陈近南分开。
先说蔡德忠领五人与陈近南分散后即向南潜至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在那里削发为僧,精练武术,待机起义。
雍正十一年,蔡德忠率福建少林僧人密谋造反,事前被清帝所闻,派兵围攻,并纵火焚烧寺门,僧众死伤殆尽,仅逃出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五人,其后被洪门中人奉为"前五祖"。
前五祖于突围途中,获得反清志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林佑及林大江等五人掩护扶持,才得脱离险境,共同前往粤省。
因此,洪门中人又将上述五人称之为"中五祖"。
这群人抵达惠州宝珠寺。
当时,许多反清人物为了逃避缉捕,部分遁迹空门,以求隐蔽。
当即由宝珠寺僧人吴天佑、洪太岁、姚必达、顺廷贵及林永超五人迎入寺中,共谋反清大计。
此五人又被洪门中人奉为"后五祖"。
只可惜这班人立足未定,壮志未酬,由北京南下的清兵,已会同当时"平南王"耿精忠的部属,包围宝珠寺,于是血战再起。
由少林寺逃出的"前五祖",在奋战之下,杀出重围,再度脱险;继而宝珠寺的僧人及一千抗清志士,亦有小部分突围而出,落荒而逃。
沿途并与陆续由宝珠寺逃出的残余僧众,辗转进入赣境。
在赣州城西的"阎君庙"与另一批抗清志士会合。
此处据点系前明参将黄昌成夫妇隐身处。
彼此会商结果,均认为势力过于单薄,实不宜于此时和清廷硬碰。
互相交换秘密诗词符号,嘱黄昌成妥为隐藏,暗中招贤纳士,以图后举。
后又恐多人聚集,容易引起清廷的注意,于是"前五祖"等人又再向现湖北境内转移。
进入湖北境内之后,他们听说有一股反清势力正潜伏于襄阳附近,蔡德忠直接前往调查。
果然遇上郑君达之妻郭秀英及其妹郑玉兰二人。
郑君达是郑成功的世侄,早期被清军杀害。
其妻、妹二人与蔡德忠等在少林寺早已认识,此时相遇,真是感慨有加。
郑玉兰姑嫂二人带领的反清志士并不多,想要进行武装起义,仍然感到力不从心,此时正在积极准备,等待与各地反清力量会合后,再图大举。
蔡等人的到来,正合其意。
蔡等听说郑君达的遗体葬于襄阳城东丁山之上,为表达哀思,义士们共同前往致祭。
这批反清人物在其坟前沥血为誓:一定要联同天下豪杰,驱除满虏,还我河山。
不料此时,襄阳副将张近秋接到报告,知道有绿林人士胆敢纠众致祭"叛逆"郑君达之墓,便立即集中精锐部队六百多人,火速开往丁山,命令部下务必一网打尽,以向清廷邀功请赏。
当时这群扫墓者正在指天为誓,泪洒碑前,忽闻报有大队清军前来,连忙登高远望,果见战尘已至,顷刻已陷入重围之中。